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私心愛] 木村君~


上班族坐辦公室壓力很大嗎:D




下次團練也來一下好了:D

[慕莎] 專訪五:額外問題

開始看到你們的List,發現錄音地點是北醫的練團室還有點納悶,
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卻讓我有驚豔的感覺;它讓各樂器的聲響都更有
空間感,表面冰冷但底下卻仍竄流著不息的溫情,就如同你們工作的場合與欲呈現出的醫療相關場景。我想請問的是,這樣錄音環境安排是刻意的還是…?


事實上,第一張作品的製作與錄製是不夠嚴謹的。那是在 2007年夏天所完成的錄音。在錄製前,我們只團練了七次,甚至到最後兩三次才全員到齊。錄音也只花費了約一個禮拜的工作天。原因是那時有團員面臨國考、與即將服役,所以行程安排才如此緊湊。在情感上,我覺得能在北醫的練團室錄音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事情,畢竟那裏充滿許多大學時代的社團回憶,也是我們最常團練的地方;在現實上,有限時間的考量與環境的熟悉度,便讓我們很快地就決定回到北醫練團室裏錄音。也因此我們就必須在有限的器材與時間裏一再地妥協。當然,當初整個作品混音出來的時候,我們確實也有相當程度的感動與驚喜,但好像也很快地就發現一些因為錄音器材與時間不夠所衍生的不足就是了。因為許多樂句都是在團練時即興搭配所譜寫出的,也讓我們產生好幾個不同的版本。甚至到錄音的時刻,某些段落的旋律還是當場決定的。錄到還不錯的段落,大家或許心理還會想說:「哇,原來這樣也行阿?」(笑)

我想,之所以會在七次團練中就決定錄音版本,確實是因為我們背景相似,進而在討論情境與演奏中有較貼切的詮釋。負責錄音與剪輯實境聲響的團員老臉,是目前樂團成員裏與我合作最久的團員。曲目場景中的 samples,也因為他在獨立劇場擔任過編劇與導演的經驗,這讓我們在溝通整體情境時有很多幫助,也讓我們的作品呈現更多戲劇的張力與元素。

藉由這次獨立錄音與製作,我們更加珍惜這份革命情感〈在炎熱的夏日,揮汗架設器材〉,也深深以獨立樂團的獨立精神為傲。我們也會在這次的錄音經驗裏,仔細探討諸多仍需琢磨增進的地方。

[慕莎] 專訪四:未來動向

對未來的期許、樂團的近程及遠程目標、這半年一年內的動向。

我們樂團的基本共識,就是在醫療工作與音樂創作之間求得某種程度的平衡,並且將樂團持續下去。事實上,醫學中心的步調與值班生活、診所繁忙的看診、或是週一到六、從早到晚待在藥局的生活,使我們根本沒有太多時間經營樂團。甚至,在台南工作的我,還是每次提著吉他往台北跑。但我深信樂團還是可以持續下去的,因為每個月才一次的團練感覺就像我們逛街看電影一樣,既輕鬆也沒有負擔。團員也不是天天膩在一起,一個月見一次面也比較有新鮮感(笑)。而且樂團對我們而言已不限於音樂而已,有我們從學生時代就有的友誼、交換目前工作的甘苦談、以及生活上的分享與諮詢。好比每半年一次的牙齒健診,我們幾乎都會到某團員那邊報到。因為看牙齒的時候,最怕的就是一直努「力」埋頭苦幹的牙醫師吧?也因為認識,所以也會格外體貼小心一點(笑)。當然最不想遇到的應該是某麻醉科醫師,因為誰想無緣無故被抬到手術房麻醉(笑)?

關於樂團的未來,一定還是工作、約時間團練、聚餐。可能直到結婚生子,以家庭優先考量的情況下,團員才會無法兼顧到樂團。不過我們本身就非常喜愛爵士樂與古典樂,我們甚至還想到說,未來等到孩子都上小學了,我們其實可以復出,找團員與幾位好友,組一個爵士樂團圓夢。至於屆時的樂手分配,聽說很多人都首選sax(聽起來一下子就會內鬨的感覺)。

未來半年,我們除了經營樂團網頁、與美國獨立廠牌Borrowdeer Records合作販售網路音樂下載之外,也計畫安排現場演奏的行程。我們預計將第一張作品裏的曲目重新編曲,與部份新作品一同演出。同時,也會持續探討新的主題創作,等到新主題與作品完成了,就錄製新專輯。甚至下一張作品裏,我們目前正構想增加新的管弦編制加入。說不定會直接半強迫邀請北醫社團裏的優秀的學弟妹們〈笑〉。因為我們前後任團員裏,有三屆的北醫管弦團長(還有熱音社長及戲劇社長)。聽起來真的很像同學會對吧(笑)!而現階段,我們正在尋求一位貝斯手的加入,以完整我們低音部的旋律聲線。

[慕莎] 專訪三:作品介紹

著重於闡述單一歌曲的曲風走向、與想傳達出的理念與想法;
及編入的特別橋段、創意想法、及使用的特殊樂器等...


「NICU July 20」一曲,為了忠實呈現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場景,我們從錄製單位內的工作情形、到樂器以鋼琴緩慢地鋪陳、鼓刷營造漫步在長廊的景象,為的就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詮釋所接觸到的場景。當中一段小女孩與母親的對話,也暗示性地表達出一種對未來或生命方向的不確定感。樂器演奏更伴隨著情緒的起伏而有很大的動態改變。

「Vital Signs」在醫學上指的是生命徵象:血壓、脈搏、心跳、體溫等。在編寫的過程,因為是帶著一種「原來死亡不過是個例行程序」的感觸,於是鋼琴彈奏時刻意以較為冷淡、甚至是不帶情感的觸鍵。同時,聯想到心電圖的不規律,我們在正規的 4/4節奏裏,添加了 7/8節奏、 16bit等元素。

「Whisper」描寫的是關於新生兒個案病況的連日不穩定與心境上的低潮。特別在陰雨過後的一陣陰鬱,昏昏欲睡,耳邊傳來熟悉的細語呢喃,然後回想起曾經單純而美好的時光。第一段落,鼓刷與吉他鋪陳的手法宛如逐漸回到夢裏(暫時遠離現實殘酷)的懷抱;弦樂演奏則試圖營造出在夢境之間,與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直到琴聲交織合奏,背景 samples再次的耳語呢喃,迴響出內心湧現的獨白與情感。第二段落詮釋的,是在彷彿漫長隧道的夢境裏所探索的過程。當模糊的情境逐漸清晰時,音樂律動隨之逐漸地加強。直到爆裂之後,內心壓抑的情緒也終得宣洩釋放。第三段落則是在輕快的 6/8拍點下,回憶起一段清晰的過去,那是個充滿溫暖與回憶的畫面。

「Se」在鋼琴適時點綴、以及吉他與弦樂聲線的帶領下,延續了低盪的氛圍。在段落逐漸進行裏,樂句與演奏情緒逐漸多了一份內省與反芻。搭配著流暢的節奏進行,弦樂也隨著吉他破音而呈現一股高亢的宣洩。

「Canvas」所呈現的是一首明亮色彩的曲目。不僅揮別前半段作品的陰鬱,心境上也有了明朗的轉變。如同曲名,我們試圖在這沒有預定主題的帆布畫裏盡情地描繪。最後一段的構想是近乎沒有秩序的奔放畫作,不受拘束的大提琴與吉他破音聲線結合,加上鼓點的全力重擊,呈現出耐人尋味的內容〈畫作〉。

「How Deeply We Breathe」是深刻體認到「原來,我們是如此用力地呼吸。」所寫下的。想起第一次看到新生命的到來,而那美好的光芒卻是如此的短暫。在這裡的生命,來來、走走。有時候我們甚至就只能像旁觀者一樣,只是那樣地看著。同時,在援助世紀災難的南亞海嘯醫療服務隊裏,見證了災難過後、死亡、廢墟,直到在海嘯衝擊力最強的岸邊,發現了一道跨過這被摧毀城市的彩虹。在那一刻,我們終於瞭解「世界上最美麗的景色,不過如此。」也就像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孩子一樣,那微弱的呼吸,是如此地努力與堅持,而這都是生命的契機。

「All You Need is」是一份我們對北醫楓林大道的感情與寄託。我們都深知即使面臨再多的無能為力,只要回到這裡─這過往每日求學的必經之路─我們都能夠回憶起過往的自己以及享受這份單純而美好的時刻。曲目第二段落的三重奏(吉他、鼓、大提琴),以及背景中的的夏日蟬鳴,營造出〈夏季的楓林大道〉夏意盎然的美景。第三段落裏,從我們的歡笑聲與交談聲開始、到所有樂器大合奏,這份歡愉,讓我們彷彿置身在楓林大道歡唱的美好時光。

作品中採用了許多段落式的銜接法,主要目的是使作品更貼切我們所設定的場景與心境轉換,也增加更多戲劇性的實驗效果。當然,除了以音樂呈現我們的感動,作品所營造的氛圍,或許也在某種程度上與聽者的自身經驗、生活作連結。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慕莎] 專訪二:作品製作概念

整體的作品製作概念,包括你們所賦予此張作品的意義,
從內部的歌曲內容,到外部的包裝、封面、內頁等...


「July in NICU」是一張以醫學人文為題材的作品。這些音樂作品與文字,紀錄了我們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以及南亞海嘯醫療服務隊裏,面對脆弱新生命的複雜情緒,以及親眼所見生命的微小與契機。這張作品所象徵的,是一份我們對生命的發現,真實而深刻的發現。從我們猶豫生命的抉擇開始、面對死亡不過是個例行程序的感觸、到壓抑後所宣洩的淚水、最後發現到所謂世界上最美的景色,這些親身經歷與過程讓我們對生命有著更深刻的感觸,也有所謂生命中前所未見的發現。

作品封面是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所拍攝的,構圖是與新生兒手指間的接觸,象徵了我們與新生命之間的連結。封面背面的拍攝,則是呼應了「NICU July 20」的音樂文字「一步一步踏在這冰冷的白色長廊」與一段孩子與母親對話。而CD封面的繪畫圖,是來自台北縣愛維養護中心的院民繪畫。因為我們團員曾經在合作課程中來到愛維養護中心,也藉此機會希望盡一些微薄的力量來協助院方的義賣捐款。於是我們選了一幅與主題契合的繪畫,也就是CD封面的作品。而在「NICU July 20」一曲中,我們也特地在單位內進行實境收音,錄製了實際工作的情況。

[慕莎] 專訪一:樂團簡介

當初是在什麼情況下大夥才會聚在一塊、樂團的創作曲風走向、
與想傳達出的理念與想法等...


MORSA樂團的組成要追溯到 2005年,那個時候我們是含主唱的五人編制。組成半年,幾次團練與唯一的公開表演過後,在那年暑假,幾位團員畢業,小提琴手也決定到美國研習音樂,就此團員就分散各地。

其實說這個樂團是北醫出生的一點也不為過。目前為止,前後任 13位團員超過一半來自北醫。而唯一沒有變動過的團員是團長兼吉他手 FORSA(以下簡稱「我」)。從 2006年錄製 Demo、到 2007年錄製首張創作專輯,這些籌備與重新尋找新團員的過程,回想起來,充滿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目前我們是六人編制,而這個編制就跟開北醫同學會一樣!因為我們都是在北醫學生時代就結識,團員也都是相繼彼此介紹加入的。

就是因為醫學相關的背景,使我們在以醫學人文為主題創作時,彼此都能有相當程度的共鳴與瞭解。誠如我們第一張作品「July in NICU」,音樂文字紀錄了我們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實習日記、以及南亞海嘯海外醫療服務隊的所見所聞。因為我們分屬醫師、牙醫師、醫檢師、護理師的身份。在不同的醫療工作崗位上,有著屬於彼此不同的故事。當我們聚在一起分享與創作時,一次又一次讓我們發現到:關於「人」─這個沒有答案的生命議題─它的感性與現實掙扎。

我們團員在大學時代就分屬熱音社、管弦樂團、戲劇社,而當我們聚在一起創作時,也就理所當然地延續原本的音樂元素,進而融合在一起。如同樂團的編制,結合了搖滾樂的吉他與鼓、以及古典樂的弦樂與鋼琴,另外還富有戲劇與實驗效果的實境聲音素材。樂團的曲風其實應該說是深受搖滾樂與古典樂所影響的演奏風格與型態。雖然說,有些說法簡單地將沒有主唱的搖滾樂或演奏型態分類為所謂的後搖滾(Post Rock),但事實上我們沒有這麼在意、或是特別分類曲風這件事。與其說是後搖滾,我倒是覺得我們更像在做電影配樂。而未拍攝的電影就是我們活生生的醫療工作與日常生活。

音樂創作除了延續對音樂的喜愛,也期盼能分享給更多喜愛音樂的朋友。我們在創作裏紀錄了我們某個時期對生命的體驗,而我們所傳達的,就是希望能將我們所發現的感動分享給更多的人。

第一篇

第一篇(耶~)